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杜甫《盐井》诗

杜甫《盐井》诗

关键词:杜甫《盐井》诗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漳县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zhangxian.ccoo.cn
  • 感谢 gszx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72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唐代,漳县盐井和一位大诗人的名字连在了一起,这位诗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杜甫,后人尊其为“诗圣”,与“诗仙”李白并称,人呼“李杜”。杜甫出身诗书世家,祖、父皆有诗才,杜甫小时接受了严格的教育,有神童之誉。谁料仕途坎坷,四十岁才当了个小官。正当诗人兢兢业业效忠李唐王朝时,渔阳战鼓起,杂胡安禄山、史思明起兵反唐,与杨贵妃夜夜歌舞的“梨园皇帝”李隆基西逃成都,长安被叛军攻陷。杜甫没来得及逃出京城,被叛军俘获,但他想法逃脱了魔掌,直奔驻扎灵武的肃宗李亨,这位刚由太子即位的新皇帝,听了诗人逃离虎口的艰辛历程,感动得掉下眼泪,立即授予杜甫官职。皇帝对杜甫的好感没能持续多久,宰相房绾兵败,群臣攻击,惟诗人出面讲情。皇帝龙颜大怒,房绾、杜甫皆被罢职,战乱后的长安,粮食匮乏,饥荒一年接着一年,失去微薄俸禄的杜甫一家,吃了上顿无下顿,小儿子被活活饿死:

老妻寄异县,十口隔风雪。

谁能久不顾,庶往共饥渴。

入门闻号,幼子饥已卒。

吾宁舍一哀,里巷亦呜咽。

所愧为人父,无食致夭折。[1]

诗人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就是对亡儿的悼歌。

是坐以待毙,还是逃奔他乡?恰好诗人接到来自秦州的邀请,是从侄杜佐、好友赞公和尚发来的。真是绝路逢生,诗人立即带着妻子儿女,翻越陇坂,来到秦州,感受到亲人的温暖。杜甫在秦州居住了三个月,由于摆脱了战争、饥饿,又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,诗人的精神状态异常的好。再加上从侄杜佐和好友赞公和尚的资助,生活虽说不上宽余,也还过得下去,诗人由此萌发了在秦州长住下去的打算。因此在秦州的日子里,杜甫出访名胜古迹,诗兴大发,几乎是一天一首,这就是留给后人的《秦州杂诗二十首》。

虽说诗人对皇上不能理解自己的忠心有着满腹的牢骚,“唐尧真自圣,野老复何知。”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,并没因辞官而稍减,“天子犹蒙尘,东郊暗长戟。”长安以西的陇右一带,虽然没有遭到安史叛军的蹂躏,但是雄踞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却已虎视眈眈。由于西北边兵精锐尽调平叛,造成边防空虚,吐蕃奴隶主乘机攻取唐陇右诸州,在秦州的杜甫急于了解西北边地的守备情况,于是顺渭河而上,登临渭河的源头鸟鼠山,“水落鱼龙夜,山空鸟鼠秋。西征问烽火,心折此淹留。”

盐利于国计甚大,听说漳县有盐井,在前往岷县的途中,杜甫专程参观了漳县盐井,从盐场河边顺着山坡,搭着一排排的茅草房,当间支着大铁锅,门前的空地上堆满了柴火,一缕缕青烟从烟囱中飘出,远远望去整个盐井镇都笼罩在烟雾当中。在盐官的严厉督责之下,盐工丝毫不敢懈怠,绞水的甩开了膀子,辘轳急速飞转,豆粒大的汗滴从脸上、胳膊上滚落。三百斤的杠子压在肩头,抬水的也不敢怠慢,脚下如飞,穿梭在井房和灶房之间。烧手一年四季围在盐灶前,“晨烧暮烁堆积高,才得波涛变成雪。”[2]从锅里飘上来的水汽将人的脸熏得发白,特别是夏天,房里就像是个大蒸笼,让人气都喘不上来,烧手抽空跑到外边的烈日下,就觉得凉爽极了,“走出门前炎日里,偷闲一刻是乘凉。”[3]

诗人目睹盐工的辛勤劳作,以及官府对百姓的盘剥,忍不住吟咏道:

卤中草木白,青者官盐烟。

官作既有程,煮盐烟在川。

汲井岁搰搰,出车日连连。

自公斗三百,转致斛六千。

君子慎止足,小人苦喧阗。

我何良叹嗟,物理固自然。

在漳县盐井,诗人又顺便拜访了管理漳盐的官员,有《李监宅二首》:

尚觉王孙贵,豪家意颇浓。

屏开金孔雀,褥隐绣芙蓉。

且食双鱼美,谁看异味重。

门阑多喜色,女婿近乘龙。

华馆春风起,高城烟雾开。

杂花分户映,娇燕入帘回。

一见能倾座,虚怀只爱才。

盐官虽绊骥,名是汉廷来。

那一天,杜甫信步来到菜家庄,到村东头的樊家园子里,村中的几位私塾孩童正在诵读自己的新作《盐井》。杜甫就静静地站在屋外,闭上双眼,静静地倾听。直到学童们停下来,他才推门进去,通报了姓名。学童们惊呆了,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,眼前这位干巴老头,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诗人。大家围着杜甫,惊喜雀跃。看着羌人小孩红彤彤的笑脸,敏捷的身手,杜甫也格外兴奋,多年来他都没有这么开心过,舒畅过。一个头顶扎了小辫的男孩恭恭敬敬地问:“先生诗名冠于全国,何劳来到我们这弹丸小县?”

“老朽弃官久矣!”诗人笑呵呵答道,“久闻西北风光,向往多年了,终于成行。现住在秦州侄子杜佐家里,闲来顺渭河而上,登上鸟鼠山。听说这儿的盐井出好盐,特到盐井一观,顺口吟出一诗,不想都已传遍了盐川。”

孩子们高兴地说:“既来游玩,那就在我们寒舍住下,教我们学诗写诗如何?”

“行行行!”杜甫连声说。

于是菜家庄上经常有一群孩童领着一个穿长衫的瘦老头,游白崖,观露骨,望鸟鼠。老头教孩童写诗、读诗。这些羌族少年还带杜甫乘马前往临洮(今甘肃岷县),专程去看西域来的汗血宝马。这些神物,当年汉武帝为得到它,不惜大动干戈。杜甫亲眼看到了传说中的“天马”。“降虏兼千帐,居人有万家。马骄朱汗落,胡舞白题斜。年少临洮子,西来亦自夸。”“南使宜天马,由来万匹强。浮云连阵没,秋草遍山长。闻说真龙种,仍残老骕骦。哀鸣思战斗,迥立向苍苍。”“闻道寻源使,从天此路回。牵牛去几许,宛马至今来。”

好景不长,吐蕃人的战骑逼近这里,“警急烽常报,传闻檄屡飞。西戎外甥国,何得迕天威。”唐军和吐蕃在河州(今甘肃临夏)正在激战,“凤林戈未息,鱼海路常难。候火云峰峻,悬军幕井开。”乡亲们都准备逃难了,杜甫担心秦州的妻儿,也得急着赶回去。杜甫走后,学童们建议将村名改为杜甫村,以示纪念,谁知村民多不识字,说:“什么屠夫村?屠夫就是屠家,还不如叫屠家门好听!”原来当地方言念“杜”为“tu”音。

在漳县,杜甫一定亲口尝过这儿出产的盐,而当他要离开的时候,当地的盐官们也一定会送他两包盐:“杜老先生,带上这包盐……”

在漳县盐井,诗人得知唐蕃战事方殷,眼看到唐军步步后退,诗人多么希望唐将中出现汉李广那样的“飞将”,来保卫国家安宁,“故老思飞将,何时议筑坛?”正是目睹边地战况,诗人觉得秦州也不安全,早晚会落到吐蕃手中,“此邦今尚武,何处且依仁。鼓角凌天籁,关山信月轮。官场罗镇碛,贼火近洮岷。萧索论兵地,苍茫斗将辰。”恰巧接到同谷令的邀请,遂离开秦州前往同谷。

老杜真是有先见之明,他在寒风肆虐中领着家小离开陇右,踏入四川的行程上,他可能未曾想道,这次历尽艰险的行程,使他幸免落入吐蕃人的手中。因为不久吐蕃尽陷唐陇右诸郡,甚至攻破唐都长安。宝应元年(762年)陷临洮,取秦、成、渭等州。代宗广德元年(763年),取洮、河、鄯等州,于是陇右之地尽没。同年十月入大震关(今陕西陇县固关镇),直逼京师,代宗仓皇逃往陕州,吐蕃入据长安,立金城公主之侄广武王承宏为帝,大有灭唐的野心。赖郭子仪等竭力抵抗,吐蕃在长安只逗留了13天即退出。

吐蕃贵族掳掠大批汉人充当奴隶,受尽屈辱。河、陇地区尚有唐民50余万人,大半沦为奴隶,替吐蕃奴隶主耕田放牧。所有唐人均被迫改换服装,只准每年元旦,用唐衣冠祭拜祖先。每逢此日来临,唐人皆东向号哭,盼望唐朝来收复故疆。建中元年(780年)韦伦出使吐蕃归国,经过河、陇,一路见唐人“皆毛裘蓬首,窥觑墙隙,或捶心陨泣,或东向拜舞,及密通章疏,言蕃之虚实,望王师之至若岁焉”[4]。穆宗长庆二年(822年),刘元鼎为入蕃盟会使,前往罗些(拉萨),路过龙支城(青海乐都县境)。“有耋老千人拜且泣,问天子安否?言‘顷从军没于此,今子孙未忍忘唐服,朝廷尚念之乎?兵何日来?’言已皆呜咽。鼎问之,丰州(今内蒙五原县)人也”[5]

讲完杜甫《盐井诗》的来历后,我们再来谈谈诗中反映出来的唐代井盐的价格。“自公斗三百”说的是出厂价格,即官府以每斗三百文的价钱收购灶户的食盐,一转手,以每斛六千文的高价卖给百姓,牟取暴利。这种暴利究竟有多厚?我们换算一下:南宋末年以前十斗为一斛,这样官府食盐的出价为每斗六万文,一进一出赢利二百倍。是诗人的夸大之辞,还是现实的真实反映?我们以史证之。

唐前期,实行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,安史乱后,原先的收税制度遭到严重破坏,加之藩镇割据,战乱未息,唐政府遇到严重的财政困难。如何开辟新的税源成为当务之急,一批理财能手应运而出,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第五琦和刘晏。乾元元年,第五琦任度支郎中,寻兼中丞,为盐铁使。于是“始大盐法,就山海井灶,收榷其盐,立监院官吏。其旧业户洎浮人欲以盐为业者,免其杂役,隶盐铁使。常户自租庸外无横赋。人不益税,而国用以饶。”[6]天宝、至德年间,盐每斗才十钱,第五琦尽榷天下食盐,每斗售价一百一十,净增一百文。元和中盐价上涨到每斗三百,盐铁使王播奏章讲:“诸道盐院粜盐付商人,请每斗加五十,通旧三百文价;诸处煎盐停场,置小铺粜盐,每斗加二十文,通旧一百九十文价。”[7]后刘晏代第五琦领盐务,“其法益密,官无遗利。”[8]初年入钱六十万,季年则十倍其初。大历末年,天下财赋所入为一千二百万贯,食盐收入占半数还多。

为保证官府垄断盐利,又制定了严格的法令,严惩私盐贩卖。贞元中,盗鬻两池盐一石者死,至元和中,减死流天德五城,(皇甫)镈奏论死如初。一斗以上杖背,没其车驴,能捕斗盐者赏千钱;节度观察使以判官、州以司录录事参军察私盐,漏一石以上罚课料;鬻两池盐者,坊市居邸主人、市侩皆论坐;盗刮土一斗,比盐一升。宣宗即位,茶、盐之法益密,以壕篱者,盐池之堤禁,有盗坏与鬻鹻皆死,盐盗持弓矢者亦皆死刑。兵部侍郎、判度支周墀又言:“两池盐盗贩者,迹其居处,保、社按罪。鬻五石,市二石,亭户盗粜二石,皆死。”[9]

    杜甫不愧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当时严酷的食盐专卖制度,以及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敲骨吸髓的盘剥,其诗作不愧为“史诗”之誉。



[1] (唐)杜甫: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。

[2] (北宋)柳永:《煮海歌》。

[3] (清)吴嘉纪:《绝句》。

[4] 《资治通鉴》卷226《考异》引《建中实录》。

[5] 《新唐书》卷231《吐蕃传下》。

[6] 《旧唐书》卷49《食货志》。

[7] 《旧唐书》卷48《食货志》。

[8] 《旧唐书》卷49《食货志》。

[9] 《新唐书》卷54《食货志》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